“這些宣講,說的都是明白話、實在話、攢勁的話!讓我們了解了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理解了黨代會精神,知道今后該干什么、怎么干了。等于在思想上下了一場‘透雨’!”這是“塞上金秋”宣講團所到之處的一致反映。
自7月18日至7月29日,宣講團的近20位宣講團成員從北到南,走遍了自治區的所有市、縣(區)。
6月,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召開,會上描繪了寧夏未來的發展藍圖。會后,自治區黨委專門發出通知,要求在全區范圍內開展“大學習、大討論、大宣傳、大實踐”活動。黨有所呼,我有所應。經自治區黨委老干部局、離退休干部工委的精心組織和周密安排,近20位六七十歲宣講團成員再一次“披掛上陣”, 精神抖擻地奔赴山川各地,滿懷激情地宣講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為了深入理解黨代會精神、進而達到理想的演講效果,自治區黨委老干部局不僅組織宣講員集中備課,而且在正式演講之前還進行試講、審聽,然后再進一步調整、補充、修改、加工。所有宣講員都精心制作了演講課件,針對不同的對象確定演講的側重。
雖然同是圍繞黨代會精神進行宣講,宣講的主題和宗旨也相同,但宣講內容并不是千篇一律、眾口一詞。宣講員都有各自的宣講風格,宣講內容也各有側重。
“為什么中央會把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的任務交給寧夏?”“請看這個圖表!”“這個數據應該記??!”“寧夏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6%,這個指標很重要!”宣講員的演示、提問、提示、強調,都引起聽眾的密切關注。
宣講員的從業背景、專業特長和知識積累,在演講中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在一定程度上增添了演講的魅力。曾長期在寧夏醫科大學任教的龔力軍教授,具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語調、風度都不減當年;學習地質專業的鳳天斌,對寧夏的資源分布了如指掌,許多數據都能脫口而出,演講也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剛剛入選為“全國最美家庭”的喬杰,還是中國收藏協會紅色收藏委員會的副秘書長,他不僅在演講中適時地介紹黨史知識,而且能借助收藏的各類票證闡述道理;曾在寧夏警官職業學院擔任高級講師的周鋼,喜歡講述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讓老百姓身邊可見、可感的事例充實演講內容;自治區黨校教授何銀玲,過去授課面對的多是機關干部,這次她根據新的要求、新的聽眾,調整了自己的宣講語言;年過七旬的孟憲棟,早在習近平總書記兩年前視察寧夏時就開始準備講稿了,為此,他收集了幾乎所有與黃河、與水利有關的郵票,并以此串聯起演講內容,加深了人們對寧夏黃河先行區建設的了解,他還花費1萬多元購買大量黃河善谷紀念郵票,在演講時都帶上幾套,作為答對提問的獎品。每一次互動,都會讓現場氣氛頓時活躍起來;講到動情處,有的宣講員還會高歌一曲,與現場聽眾同聲歌唱……這些演講,各展所長,也各有千秋,可謂平分秋色、難分伯仲。
在短短十幾天里,“塞上金秋”宣講團就成功地宣講了50多場,直接聽眾有三四萬人,他們不僅走進了機關,而且走進了社區,聽眾中不僅有退休的,而且有在職的,涵蓋了各個階層的各類人員。其間,有的宣講員身體不適,立即有人頂了上去。有的宣講員臨時有事,其他宣講員便調整自己的行程。每到一處,他們都嚴格要求自己,不提額外要求,不給基層增加負擔,表現出了良好的素養和黨性。
組織者精心籌劃,演講者格外用功,學習者聚精會神,三者的有機結合,營造了良好的演講效果。據筆者在現場觀察,幾乎每一場都沒有人玩手機、沒有人交頭接耳、沒有人中途退場。有位社區工作者說,自治區黨代會,雖然我們沒有身臨其境,但黨代會的精神我們領悟到了!有位機關干部說,這場宣講,讓我對寧夏的歷史和現狀有了全面的了解,既看到了寧夏的優勢,也知曉了寧夏的短板。紅寺堡新民街道辦的張啟倫對演講贊不絕口,也為了解到了新情況、增長了新知識而感到欣慰。中衛市沙坡頭區的蘇鵬說,這個宣講,對我們這些在基層工作的人,太需要了,也太有用了!許多內容還是第一次聽到呢。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場及時雨?。。ㄍㄓ崋T 莊電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