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人:寧夏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高級工程師閆維東
我在寧夏環境監測系統已經工作了35年。近年來,寧夏生態環境監測工作在環境監測設施設備、監測技術能力,以及監測人員隊伍建設等方面,都發生了質的飛躍。
5年前,我們寧夏的環境監測只能分析出污染狀況及污染程度,監測數據大部分是監測人員手工采集環境樣品、實驗室分析監測得出,非常耗費人力和時間。如今,我們已經建設完成涵蓋水、氣、土全要素的寧夏環境質量自動化監測網,實現了環境質量預警預報,監測數據大多數是通過全自動監測獲得,監測指標覆蓋地表水全指標監測、地下水與飲用水的基本全指標監測、大氣6項指標監測。這些發展變化,我既是見證者,也是親歷者。
2021年,我們接到一項到中衛市黑山峽監測黃河水的緊急任務。當時新采購的水質應急監測車派上了大用場,這輛監測車相當于一個移動實驗室,現場取樣后,直接在應急監測車上做監測,每隔1小時就能出1次數據,這在以前無法實現。近年來,隨著監測制度的完善、監測能力的提升、監測設備儀器的更新,寧夏環境監測中心提供的空氣質量預報也更加精細,空氣質量預報從以前的3天預報周期提升至7天到14天,預報內容不僅包括空氣質量總體情況,還要分析不同行業污染物貢獻量,提出精準化的管控措施?,F在,生態監測數據在“環境預警”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寧夏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提供生態方面的數據支撐。
今年,監測中心成立了高層次人才工作室,由3名專家組隊,以“老帶新”的模式帶隊伍,目標就是確保我們的環境監測隊伍經得起考驗,確保環境監測工作更具完整性、技術性和創新性。在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環境監測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監測數據就像是軍師,能為后續各項措施的實行提供決策依據。監測數據浸潤著民生溫度,我們奮戰在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戰役的戰場上,今后,要進一步在“服務民生”等方面下功夫,讓生態環境大數據在服務民生方面發揮好作用,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記者 李錦 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