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b3hpl"></strike>

<noframes id="b3hpl"><em id="b3hpl"></em>
<span id="b3hpl"><font id="b3hpl"><strike id="b3hpl"></strike></font></span>

<noframes id="b3hpl"><address id="b3hpl"><listing id="b3hpl"></listing></address>

    >>您當前位置:首頁 -> 專題 -> 2022 ->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 -> 理論時評
    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
    2022-08-29 08:56:46   
    2022-08-29 08:56:46    來源:寧夏日報

      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站位新的歷史起點,鮮明提出“加快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加快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就要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化認同,進而全面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使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紐帶。

      做好傳承保護創新“大文章”

      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長河中形成的中華各民族的精神支柱、情感寄托和心靈歸宿,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根基。正是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久滋養下,才成就了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厚度和寬度。所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創新好了,才能更好地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深入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加強水洞溝遺址、姚河塬商周遺址、賀蘭山巖畫等文化遺產保護,開展非遺瀕危項目搶救性保護,扎實推進長城、長征、黃河文化公園建設,打造“長城古韻”“長征記憶”“黃河人家”文化地標。

      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鼓勵“老歌新唱”“舊瓶裝新酒”,實施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經典民間故事動漫創作、戲曲傳承振興、中華文化新媒體傳播、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等,打造一批擁有中華文化底蘊、汲取各民族文化營養、融合現代文明的歌舞、話劇、影視、文藝作品等。積極打造傳統文獻和文化研究基地,實施古籍保護闡釋及數字化工程,應用人工智能與文本大數據分析技術搭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寧夏文獻史料電子數據庫,加大傳統經典資源供給。站在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的立場上,剔除宣揚保守封閉的意識、固守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和陳規陋習的前提下,采取系統保護、融合保護、活態保護、差異化保護等方式,注重各民族的飲食服飾、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建筑風格等方面的保護傳承,讓各民族文化真正“活起來”“傳下去”“走更遠”,不斷豐富中華文化的基因庫。

      畫好中華文化認同“同心圓”

      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是加強中華民族大團結的長遠和根本,也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關鍵所在,因為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最穩固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只有實現了文化認同,才能使各民族在情感上產生認同并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礎,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才能得到鞏固。如果失去了文化認同,也就失去了共有精神家園的文化根基和底蘊。千百年來,我國這個統一多民族的國家雖然歷經王朝更迭,但各民族始終能夠緊密團結、榮辱與共;正是由于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擁有這樣一個可以共同依托、愿意共同傳承、樂于共同發揚的文化精神、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的共有精神家園。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需要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正確認識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干枝關系,注意個性中凝聚共識、多元中強化一體,扭轉“將漢族文化等同于中華文化”的錯誤觀念,擯棄和杜絕“將少數民族文化自外于中華文化”的錯誤觀念,在增強中華文化認同基礎上,促進各民族文化包容互鑒、創新發展,實現以“一”統“多”、以“多”擁“一”,讓中華文化這棵大樹根深干壯、各民族文化枝繁葉茂,讓認同中華文化和認同本民族文化并育而不相悖。實施中華民族視覺形象工程,從黃河、長城、六盤山、賀蘭山等國家地理標識,唐詩宋詞、琴棋書畫等文化標識,絲綢茶葉、文房四寶、漢服唐裝等生活標識中提煉概括出寧夏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融入城市建筑、公共設施、旅游景觀中,建設中華文化主題公園,讓中華文化通過實物實景實事得到充分展現、直抵人心,喚起各民族共同的歷史文化記憶。實施青少年學生夯基育苗工程,探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一體化育人機制,將中華文化認同教育納入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家庭教育,通過唱響“石榴籽”四字歌、開發“石榴籽”課堂、開展“石榴籽”主題活動、搭建“石榴籽”家校共育平臺等,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種子埋在每個孩子的心靈深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實施黨員干部培元固本、社科理論正本清源、各族群眾凝心聚魄工程,通過深入挖掘、有效利用和正確闡釋寧夏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考古實物、文化遺存,持續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五觀”大宣講活動和“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宣傳教育活動,推進“學歷史、愛祖國、游家鄉”“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故事”學習體驗活動,多角度全方位構建話語體系和有效載體,展現各民族“一起走過”的歷史經驗、“一起生活”的現實經歷,向各族干部群眾講清楚各民族血脈相連、命運與共的道理,引導廣大干部群眾正確認識寧夏歷史特別是民族發展史,不斷樹牢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激發各族干部群眾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一員的認同感、自豪感。

      打好宣傳教育研究“組合拳”

      中華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創造,展現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鑒融通,不僅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也是滋養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源頭活水”。作為各民族普遍認同的心系之、情系之的社會文化形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以中華文化為依托,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所在。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想得到持久滋養,還需要在宣傳上“用力”,在教育上“傳力”,在研究上“給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舉辦“民族團結月”“道德講堂”等系列文化活動,打造“鄉村大舞臺”“廣場文化藝術節”“我為鄉親送戲來”等群眾活動品牌,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精神文化“大餐”。實施“石榴籽”教育工程,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綜合文化服務站(中心)等,圍繞中華民族的文明底色、文化符號、故事人物、標志性事件、民族精神等,開辦“石榴籽”微講堂、組建“石榴籽”志愿服務隊、打造“石榴籽”驛站,在“兩微一端”開辦“每周一文、每周一問、每周一論”專欄,促進各族群眾廣泛交流、全面交往、深度交融,形成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良好氛圍。

      實施中華文化浸潤工程,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開設中華文化公開課,開展中華經典誦讀、規范漢字書寫、名家選釋經典進課堂、校園讀書之夜、青少年國學冬夏令營等系列活動,讓孩子從小感知中華文化,形成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以黃河文化傳承彰顯區建設為契機,研究利用黃河寧夏段歷史文化,深入挖掘寧夏農耕文化、古代建筑文化、民間文化、紅色文化等,通過亭臺樓閣、碑碣匾聯、琴棋書畫等物質形態彰顯,在歷史故事、民間信仰、習俗活動等非物質形態中呈現,讓人們能夠“看在眼里、聽在耳里、記在腦里、放在心里”。

     ?。ㄗ髡邌挝唬鹤灾螀^黨委政研室)

    【編輯】:尤天竹
    【責任編輯】:尤天竹
    【寧夏手機報訂閱:移動/聯通/電信用戶分別發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新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南街47號寧夏日報新聞大廈 郵編:750001 新聞熱線:0951-5029811 傳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談:0951-6031787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64120170001 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908244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署)網出證(寧)字第008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050號
    工信部ICP備案編號: 寧ICP備10000675號-4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寧B2-20060004
    法律顧問:言成律師事務所 電話:13369511100,15109519190
    A片网站免费大全
    <strike id="b3hpl"></strike>

    <noframes id="b3hpl"><em id="b3hpl"></em>
    <span id="b3hpl"><font id="b3hpl"><strike id="b3hpl"></strike></font></span>

    <noframes id="b3hpl"><address id="b3hpl"><listing id="b3hpl"></listing></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