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要“講好寧夏故事、展示寧夏形象,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讓正能量更強勁、主旋律更高昂”。對于高校思政課教師而言,在教育教學中,要向大學生講好以下四個方面的寧夏故事。
一是講好寧夏“經濟繁榮”的故事。1958年寧夏地區生產總值為3.28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176元,2021年為地區生產總值4522.3億元,人均62549元,分別增長了1379倍和355倍。這次報告提出:未來五年的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突破70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接近10萬元,城鎮化率達70%左右。這一系列數字的變化,反映的正是寧夏經濟的持續增長和繁榮發展。作為思政課教師,要講好寧夏歷史巨變的故事,就要講清楚寧夏經濟繁榮的奧秘是得益于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二是講好寧夏“民族團結”的故事。1958年10月寧夏回族自治區正式成立。為了支持寧夏建設,中央從全國各地抽調了大批專業人員,遷來一批重要工廠,調入大批物資。據統計,從1958年初到自治區成立,從全國各地調到寧夏參加生產建設的各族干部、職工就達7萬人。中央代表團團長林伯渠在寧夏期間,寫下了“中華遍布各民族,于今團結史無先。劃區自治興寧夏,開府建基始銀川”的詩篇,可以說寧夏在建區之初,就開出了燦爛的民族團結之花。如今,寧夏是47個民族共同聚居的地區,大家共同創造了寧夏的繁榮發展、社會穩定。這次報告也提出要“加快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就 要求廣大思政課教師,講好寧夏民族團結的故事,講清楚石榴籽精神,引導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青年學生心中扎根扎深扎實。
三是講好寧夏“環境優美”的故事。寧夏地理環境獨特,被騰格里、烏蘭布和、毛烏素三大沙漠包圍。寧夏給人們的印象就是干旱少雨、風大沙多、生態脆弱,水土流失嚴重。但是,這種狀況已經改變了,賀蘭山下,紫槐花迎風搖曳,葡萄園一個接一個;六盤山上舒適涼爽、風光旖旎,“走一次長征路、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唱一首紅歌、讀一遍長征史、上一堂信念課、吃一頓紅軍餐”成為游客對這里最為神往的體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塞上江南”越來越美。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今天的寧夏“森林覆蓋率達到16.9%”“地級市空氣優良天數比例保持在80%以上”,正是寧夏人治沙治山治水、種花種草種樹的最好回報。思政課教師要講好寧夏“環境優美”的故事,總結好寧夏建設美麗生態環境的經驗,講清楚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并以其為指導,引導青年學生樹立環保意識,共同描繪美麗新寧夏的秀美畫卷。
四是講好寧夏“人民富?!钡墓适?。據統計,1949年寧夏人均消費水平僅60元左右,沒有高等教育,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90%以上。2019年寧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4412元,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5735元,2021年為27904元。十三次黨代會報告指出未來5年,將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萬元左右,循序漸進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作為思政課教師,要講好寧夏“人民富?!钡墓适?,講好寧夏的脫貧攻堅的故事,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民族復興之路、國家富強之路、人民幸福之路。培養青年人的擔當,帶領廣大青年“爭當偉大理想的追夢人,爭做偉大事業的生力軍,勇做新時代的弄潮兒,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美麗新寧夏的廣闊天地中當先鋒、打頭陣、做模范”。
?。ㄗ髡撸哄X容德 單位:寧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