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是多久?大約是1800多個日夜。即使把這5年間寧夏科技創新的成果分攤到每一天,數字依舊是亮眼的。
5年前,誰也不曾想到,寧夏會有如此之多的科技創新成績;更不會想到,科技創新的“寧夏速度”如此令人驚喜。
去年夏天,記者在寧夏中衛市海原縣關莊鄉高臺村采訪時,對當地引進的農業新技術新設備記憶深刻:一臺外形并不起眼的“四位一體”機和膜上覆土馬鈴薯農機農藝一體化高效種植技術,讓這里的馬鈴薯種植產業“起死回生”,更是在遭遇旱災之后,保住了農民收獲的希望。
在高臺村,馬鈴薯種植曾是一代人勞無所得的“傷痛”。這個位于海原縣西南端、人口僅220余戶的小村莊,種植馬鈴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40年前,然而傳統種植增收艱難,農民年年辛勤勞作,仍舊無法實現脫貧致富。
2017年開始,高臺村依靠引進轉化技術成果,修了梯田,引了新種,依靠科技力量,馬鈴薯產量實現了翻番。之后幾年,該村馬鈴薯產業發展迅速,村民家家種馬鈴薯、人人學技術,一時間,科技知識在這里大受歡迎,開花結果。
采訪當天,記者走到村子最高處的梯田俯瞰周圍,滿眼新綠,感慨萬千。幾十年種植馬鈴薯的荒涼與如今的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反差巨大,映射出的是科技的無限活力和巨大動能。
一個小山村,可以依靠新技術新設備改變困境迎來全新的機遇,一個地區,也能因創新驅動實現大發展、展現新作為。
感謝這個偉大的時代,用事實展現科技的美好和創新的力量,更幸運的是,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親歷著、見證著、付出著,也同樣感動著、相信著、收獲著。(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