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b3hpl"></strike>

<noframes id="b3hpl"><em id="b3hpl"></em>
<span id="b3hpl"><font id="b3hpl"><strike id="b3hpl"></strike></font></span>

<noframes id="b3hpl"><address id="b3hpl"><listing id="b3hpl"></listing></address>

    >>您當前位置:首頁 -> 寧夏日報周刊 -> 寧夏故事
    石嘴山:從此他鄉是故鄉
    2022-09-30 08:47:35   
    2022-09-30 08:47:35    來源:寧夏日報

      9月20日,天高云淡,雁聲陣陣。走進石嘴山市大武口區2號公墓,駐足眺望,賀蘭山連綿不絕,山峰起伏,像一個個靜靜矗立的巨獸,沉默不語。松柏蒼勁,卻盡顯寂靜悲壯。路逢一個個墓碑,亭亭傲風雨。本是大武口的陵園,墓碑上刻著的卻是祖籍河北、山東、吉林、天津、山西等省市……

      他們,生前在這里奉獻青春,身后長眠在這片土地,青山處處埋忠骨,他鄉已然是故鄉。

      9月是自治區第39個民族團結進步月。作為移民城市,石嘴山人用海納百川的包容與團結,將“五湖四海一家親”的民族團結品牌愈擦愈亮。2019年12月,石嘴山市成功創建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民族團結成為靚麗的城市名片。

      石嘴山市的歷史,是一部團結史,也是一部移民史。20世紀60年代前后,為了建設祖國大西北,大批工業人才從全國各地匯聚在賀蘭山下,吹響了“三線”建設的號角。20世紀80年代前后,這里又熱情迎接前來落戶的寧夏南部山區移民。如今,移民們在車間、大棚、田野上揮灑汗水,新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石嘴山市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城市品格,正在演繹著他鄉成為故鄉的激揚旋律,歷久彌香。

    20世紀90年代石炭井的“潮人”。

    20世紀90年代石炭井的“潮人”。

    宋興海等原石嘴山市905廠職工。

    宋興海等原石嘴山市905廠職工。

      來自五湖四海,擁有同一種精神

      在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工業遺址公園入口兩邊,生鐵鑄成的路面標牌上,鐫刻著一個個令人浮想聯翩的數字:1951年,203人,我們來自北京,在賀蘭山下,吹響了開發建設集結號;1956年,1135人,我們來自陜西,在石嘴山拓荒安家;1957年,5000人,我們來自山西,在賀蘭山腹地籌建石嘴山礦務局;1958年,6253人,我們來自河南,石嘴山成為我們的第二故鄉……1958年到1960年,石嘴山市建市前后的3年內凈遷入89331人,其中1959年達到歷史最高值。城鎮人口中60%到80%的人原籍是寧夏之外的或是他們的后裔。

      今年77歲的彭宗富老人就是其中的一員。

      1973年來到石嘴山后,雖然有思想準備,但是生活的艱苦還是讓人們猝不及防?!俺愿吡幻娓C頭,喝玉米面糊糊,住剛建起來的工棚,沒有窗戶沒有床?!被臎?、貧瘠,甚至路都沒有。

      “我們喊著‘支援三線,建設邊疆’的口號,就不是來享福的,絕不當逃兵?!迸碜诟涣袅讼聛?,被分配到西北煤機一廠,當過鑄工、機工、銑工,踐行著“革命戰士一塊磚、哪里需要哪里搬”的人生信條,蓋廠房、修路、種樹、建電影院,在彭宗富這一代工人的努力下,工廠周邊的環境大大改善。

      起初彭宗富每年回老家探親,那時的車速慢,一趟下來,七天的探親假所剩無幾,彭宗富跟家人表明了留在石嘴山的意愿后,家人隨他一起來到大武口,一家人互相扶持,日子越過越好。

      彭宗富的妻子在農場務農,還得照顧孩子,他下班后就去幫妻子割麥子、澆地。1976年,彭宗富在平羅花20塊錢買了個豬崽。工作之余,他去撿西瓜皮、砍草,豬養成賣掉之后,換了永久牌自行車,買了電視機,改善了生活水平。他說:“不論在哪,只要一家人在一起,這就是家鄉?!?/p>

      宋興海在1966年隨單位搬遷到905廠后,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鈹材劇毒的粉末冶金工藝研究。宋興海工作起來經常忘了時間,完成實驗時天已漆黑,“我老伴就在家門口等著?!毕噱σ阅瓗资?,石嘴山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

      長時間的實驗工作使得宋興海得了慢性鈹病?!皩嶒炇以浧鸹?,哪來得及做防護,想都沒想就往實驗室里沖,得把那些稀有材料保存下來啊?!崩弦惠吔ㄔO者堅定的理想信念,為石嘴山的今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說到石嘴山市的工業經濟基礎,就不得不提到石炭井。

      20世紀50年代末起,先后有十多萬建設者拖家帶口,從祖國的四面八方匯聚到石炭井礦區,為開發煤炭資源,支援新中國建設而拼搏奉獻。

      那時候,井下的工人勞動條件艱苦。下井,從入口進去,再走很遠,到了掌子面以后要蹲著或趴著,沿著煤層的斜坡進行采掘。工具只有一把鍬,完全靠體力,有時還需要用手挖,把煤鏟到運輸皮帶上,再拉出去。礦區缺水,衣服也沒辦法天天洗,第二天只能繼續把發著酸腐氣味并且黏稠的衣褲套在身上,用體溫烘干。但是,當運煤的列車響起汽笛聲開向遠方時,在說著南腔北調口音的各地煤炭建設者們眼里心里,一切的努力與付出都是值得的。

      石炭井曾經是那個年代的“華都”,引領著時尚潮流。

      20世紀90年代初,華燈初上,石炭井街上走著的全是時髦的俊男靚女,身著喇叭褲、一步裙,腳踩高跟鞋,女士們去理發店把頭發吹成“翻翹”,他們是那個年代的“潮人”。時尚恰恰證明了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風雨過后也是彩虹,這彩虹來之不易,是老一輩建設者們建設石嘴山的真實寫照,他們,在石嘴山深深扎根,用青春和汗水灑向這飽含深情的土地。

      寧夏的第一噸煤、第一度電、第一爐鋼鐵、第一噸水泥等多個“第一”均誕生于石嘴山市,一批骨干工業企業形成了具有區域競爭力的產業體系,奠定了寧夏工業的發展基礎,石嘴山市也因此被稱為寧夏工業的“搖籃”,為寧夏經濟乃至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

    彭宗富家中的老照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彭宗富家中的老照片。(圖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如今的石嘴山市煥然一新。本報見習記者  徐琳 攝

    如今的石嘴山市煥然一新。見習記者  徐琳 攝

      從山區到川區開啟新生活

      進入9月以來,平羅縣紅崖子鄉五堆子村種植的“寧北鋼蔥”大獲豐收,農民致富希望滿滿。五堆子村緊鄰黃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沙質土地透氣性好,最適合種植大蔥,已有20多年的種植歷史。然而,1986年的五堆子村,可不是這番生機勃勃的景象。

      周滿倉是第一批從海原縣移民來到五堆子村的,曾任職紅崖子鄉原北崖移民村黨支部書記。初來乍到,眼前盡是荒漠和土坯房,田地沒有埂、沒有路、沒有溝渠。第一夜,他就找了個面袋子鋪在身子底下,在沒有窗戶、土墻掉渣的房子里湊合了一晚上。周滿倉打趣道:“三根枋條九根椽,睡在炕上看星天?!?/p>

      周滿倉與同來的村民并未打退堂鼓,而是相互鼓勵,“總比在老家過著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苦日子強?!贝遄永锏娜巳汲鰟?,把村上的荒漠推平,平田整地??墒?,五堆子村風沙大,一夜西北風刮過,剛推平的土地又恢復了原狀。周滿倉說,“鋪一層沙子再鋪一層土,這樣風就掀不起沙了?!蹦菚r,全靠人力用鐵鍬、兩輪推車,一趟又一趟把土地填成田地。

      地有了,水怎么辦?為了解決水渠灌溉的問題,周滿倉與村民們挖溝排水,僅用一年時間,硬是在2000畝耕地里,挖了40條長達17公里的排水溝,引來了黃河水。守著黃河川,不愁吃和穿。在村民們共同努力下,路也修好了,養殖、種植業逐漸上規模,過上了有滋有味的日子。

      從剛開始住著在屋里身上都能抖下來沙子的土坯房,到1990年后開始翻新,再到現在的磚房,村民家墻上貼的都是亮堂時尚的瓷磚。如今,五堆子村的年輕人也能在城里買起樓房,過著住在城里打工、在鄉村里種地兩不誤的生活。周滿倉說,“每一代人都在努力,五堆子村是我們奮斗的成果,這是我的第二故鄉?!?/p>

      惠農區燕子墩鄉海燕村是“十二五”生態移民搬遷村。2017年,楊萬保從海原縣搬來時既忐忑又期待——“不種地吃什么喝什么?”“是不是在這里孩子上學能方便點?”

      楊萬保說,孩子在老家上學,如果從村里去學校,路程就要15公里,所以不得不為了孩子的學習,在城里租房子,收入少,花銷大,家里的生活一度窘迫。

      自從搬進海燕村后,通過村集體勞務輸出的幫助,楊萬保在惠農區找到了工作,慢慢地積累了資金后,他在村里開了一家副食店,妻子也一同經營麻辣燙、面食,年收入能達到4萬元。如今,楊萬保是村里的致富帶頭人,綠化、種菜、工程、采摘等工作他都能接洽。楊萬保負責對接老板談好工資,再介紹給務工的村民,既幫助村民解決就業難題,又能自己賺一筆收入?!盎蒉r本地的老板對我們很照顧,從沒遇到過排外的情況?,F在,孩子們上學方便,我掙錢也比打工賺得多了,妻子也靠勞動有收入,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p>

      全新的海燕村,在村集體共同的努力下,枸杞、蘑菇、養殖產業也逐漸壯大,村民手里有了錢,家家戶戶都蓋了新房,裝修精致,干凈整潔,院子里種著花花草草,從生存到生活,實現了真正的轉變。

        展示“三線”建設的雕塑作品。(資料圖片)

    展示“三線”建設的雕塑作品。(資料圖片)

        石嘴山市星海湖美景。(資料圖片)

    石嘴山市星海湖美景。(資料圖片)

      移民的故事未完待續……

      一代人努力奮斗,終在石嘴山扎根,他們的子女甚至后輩,也成為在戶口簿上籍貫那一欄填寫著外省的石嘴山人,“礦二代”“移二代”是他們的標簽,繼續講述著為石嘴山奮斗的故事。

      宋興海的女兒宋麗寧繼承了父業,在905廠從事質檢工作,目前已退休。她說:“小時候不理解為什么父親總是回來那么晚,他就不能多關注一下家庭?自己工作后全都明白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我對父親的不理解已經變成了敬佩?!?/p>

      一代人終將老去,但是石嘴山的精神傳承永不停息。那些為支援和建設石嘴山而遷到這里的老一輩人,以及來自寧夏南部山區的移民,在石嘴山這個極具包容性的城市安居樂業,建設共同的家園,雖不是根,卻是新的源,這新的源終究會讓他鄉成為故鄉。

      如今,移民的腳步在石嘴山繼續前行。家住紅寺堡區的楊貴林畢業后來到了石嘴山工作。他的隨筆中寫道:“裊裊兮秋風,人世間如此遼闊,熱愛石嘴山,而后成為她的一部分,打磨月亮,撿拾星星?!睏钯F林說,“我雖然來石嘴山的時間不長,但是我很喜歡這個城市,我喜歡她的開放包容?!?/p>

      來自《中國人口·寧夏分冊》的統計,2011年至2015年“十二五”期間,石嘴山市搬遷安置寧夏中南部西吉縣、隆德縣、原州區生態移民10126戶46300人。

      一代又一代的移民,給石嘴山積累了絢麗多彩的移民文化,成就了不同時代獨特的魅力,這才有了“五湖四海、自強不息”的精神。

      歷史賦予了石嘴山濃厚的移民文化積淀,現代化的發展賦予了石嘴山團結和諧的城市形象。(見習記者  徐琳)

    【編輯】:趙虎
    【責任編輯】:趙虎
    【寧夏手機報訂閱:移動/聯通/電信用戶分別發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寧夏日報報業集團 寧夏新傳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寧夏銀川市興慶區中山南街47號寧夏日報新聞大廈 郵編:750001 新聞熱線:0951-5029811 傳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談:0951-6031787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號:64120170001 國家廣電總局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2908244號
    新聞出版總署互聯網出版許可證:(署)網出證(寧)字第008號 寧公網安備 64010402000050號
    工信部ICP備案編號: 寧ICP備10000675號-4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編號:寧B2-20060004
    法律顧問:言成律師事務所 電話:13369511100,15109519190
    A片网站免费大全
    <strike id="b3hpl"></strike>

    <noframes id="b3hpl"><em id="b3hpl"></em>
    <span id="b3hpl"><font id="b3hpl"><strike id="b3hpl"></strike></font></span>

    <noframes id="b3hpl"><address id="b3hpl"><listing id="b3hpl"></listing></address>